在疫情、市場、政策和投資的多重作用下,“生命”和“健康”逐漸成為消費熱點,意味著大健康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邁向高速成長期。對此,中國網記者就大健康產業發展問題采訪了振東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安平。
振東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安平
記者:請問您對大健康產業的趨勢有什么觀察與期望?振東集團未來將如何布局大健康產業?
李安平:第一,我們中國人的收入提高。改革開放40多年,老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第二取決于這幾次,比如說非典,比如說現在的剛剛過去的疫情,第三取決于什么?取決于現在社會節奏太快了,互聯網時代每個人做的太快,壓力很大。因為節奏快導致壓力大,壓力大導致亞健康人越來越多。大家應該知道這個數字,亞健康是45歲到24歲,年輕化了。壓力大節奏快導致慢性病越來越多,就是說相當于45歲以上的慢性病越來越多了。特別是現在人長壽了,現在老齡社會了,在中國以前有一句話叫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80歲也不稀了。
所以說,大健康產業發展是一種自然的生態發展,誰也擋不住了,包括國家正在鼓勵支持大健康產業。但是,我們中國的大健康產業和國外比,份額還是很小的。有一個數字,美國的大健康產業在21年的時候占的GDP總額的是17%,日本和德國12%,我們中國是7.5%,可見我們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大健康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陽光來了。
原來我創業不是搞健康產業的。在2000年,國家政策調整,我們振東被迫轉型。在政府的指導下,我們進入了制藥領域,同年形成了三個板塊。在2001年,形成一個健康產業集團。同時把我們以前的旅游,包括我們的貿易全部砍掉,所有的資金、人力和精力聚焦大健康產業?,F在一總結,運氣特別好,這個路走對了,所以現在發展的順風順水。
記者:我們知道,您不僅自己投身公益慈善,還將公益慈善作為一項工作,要求每一個振東員工都投身其中,這也是振東最為看重的企業文化。請問振東集團在實現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放之全國各地,有哪些可供借鑒的經驗?
李安平:我小的時候出生特別貧寒。我不服氣,下定決心創業。創業為什么叫“振東”?可能大家都知道,叫“振興東和”的意思,我老家的村叫東和村,這就是初心。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家鄉拼搏奮斗,隨著事業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事業越來越成功。從93年創業負債累累,94年就開始搞公益慈善。我們非常有名氣的振東中學、振東衛生院,振東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等,這種公益事業做了很多。
那么扶貧攻堅也是。因為2000年轉型到制藥領域,發現中藥材質量太差,我們就下決心自己種中藥材,我們需求什么中藥材,我們自己種,現在已經發展到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工程。我們下邊的集團公司——中藥材開發公司,120萬畝中藥材。在和農民打交道期間,發現山區里邊貧困山這邊農村的老百姓太窮了,所以逐漸的員工都自己表態,我要扶持一個村,這是管理干部;有的說我要幫助一家、兩家的在國家建檔立卡的特困戶。就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就形成了制度,形成了標準,成立了扶貧辦,現在扶貧辦也是做得很大的,從4個人到29個人,這是個公益組織。老百姓種上中藥材以后,第一,我們的產品質量有保障,第二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每個人都很愉悅,都享受了這種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這種感覺。
記者:就在上個月,2022年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發布,振東制藥技術中心榜上有名,是去年山西省唯一通過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請問振東在關鍵技術研發上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又是如何引領行業轉型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
李安平:有的產業是不用搞科技的科研的,技術創新不需要的。但是,比如說你要進入大健康領域,不搞科研,不搞技術創新,你不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今天的科技是為了明天的發展,為了未來。所有涉及的領域,包括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互聯網,發展的特別快,你不搞科研怎么能行?中醫藥要發揚光大,這是民族責任,不單是你自己的企業的利潤,不單是你承擔的員工的工資、國家的稅收,更重要的,這是個民族責任,我們這一代要不去努力、傳承不好,在高科技發展的時代可能就給夭折了。第二,我們是中國第一個企業走向國際搞科研的。比如說,在美國的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這是全球最權威的,有我們的工作室;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大學有我們的實驗室。全球的很多西方人和我們中國留學生都給我們搞科研,我們憑什么不成功?所以我們的科研搞得很扎實很透徹。所以我們是這樣部署的——國內+國際。同時我的模式規劃得特別好,包括在瑞典、英國等等,我們都是和國內的科研機構或者大學的科學家共同組成,共同走出去,和國外的西方的專家組成一個委員會或者一個組。所以我認為這種模式應該在全國去推,中醫藥走向國際,必須企業走出去。
(文章來源:中國網)
在疫情、市場、政策和投資的多重作用下,“生命”和“健康”逐漸成為消費熱點,意味著大健康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邁向高速成長期。對此,中國網記者就大健康產業發展問題采訪了振東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安平。
振東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安平
記者:請問您對大健康產業的趨勢有什么觀察與期望?振東集團未來將如何布局大健康產業?
李安平:第一,我們中國人的收入提高。改革開放40多年,老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第二取決于這幾次,比如說非典,比如說現在的剛剛過去的疫情,第三取決于什么?取決于現在社會節奏太快了,互聯網時代每個人做的太快,壓力很大。因為節奏快導致壓力大,壓力大導致亞健康人越來越多。大家應該知道這個數字,亞健康是45歲到24歲,年輕化了。壓力大節奏快導致慢性病越來越多,就是說相當于45歲以上的慢性病越來越多了。特別是現在人長壽了,現在老齡社會了,在中國以前有一句話叫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80歲也不稀了。
所以說,大健康產業發展是一種自然的生態發展,誰也擋不住了,包括國家正在鼓勵支持大健康產業。但是,我們中國的大健康產業和國外比,份額還是很小的。有一個數字,美國的大健康產業在21年的時候占的GDP總額的是17%,日本和德國12%,我們中國是7.5%,可見我們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大健康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陽光來了。
原來我創業不是搞健康產業的。在2000年,國家政策調整,我們振東被迫轉型。在政府的指導下,我們進入了制藥領域,同年形成了三個板塊。在2001年,形成一個健康產業集團。同時把我們以前的旅游,包括我們的貿易全部砍掉,所有的資金、人力和精力聚焦大健康產業?,F在一總結,運氣特別好,這個路走對了,所以現在發展的順風順水。
記者:我們知道,您不僅自己投身公益慈善,還將公益慈善作為一項工作,要求每一個振東員工都投身其中,這也是振東最為看重的企業文化。請問振東集團在實現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放之全國各地,有哪些可供借鑒的經驗?
李安平:我小的時候出生特別貧寒。我不服氣,下定決心創業。創業為什么叫“振東”?可能大家都知道,叫“振興東和”的意思,我老家的村叫東和村,這就是初心。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家鄉拼搏奮斗,隨著事業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事業越來越成功。從93年創業負債累累,94年就開始搞公益慈善。我們非常有名氣的振東中學、振東衛生院,振東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等,這種公益事業做了很多。
那么扶貧攻堅也是。因為2000年轉型到制藥領域,發現中藥材質量太差,我們就下決心自己種中藥材,我們需求什么中藥材,我們自己種,現在已經發展到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工程。我們下邊的集團公司——中藥材開發公司,120萬畝中藥材。在和農民打交道期間,發現山區里邊貧困山這邊農村的老百姓太窮了,所以逐漸的員工都自己表態,我要扶持一個村,這是管理干部;有的說我要幫助一家、兩家的在國家建檔立卡的特困戶。就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就形成了制度,形成了標準,成立了扶貧辦,現在扶貧辦也是做得很大的,從4個人到29個人,這是個公益組織。老百姓種上中藥材以后,第一,我們的產品質量有保障,第二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每個人都很愉悅,都享受了這種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這種感覺。
記者:就在上個月,2022年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發布,振東制藥技術中心榜上有名,是去年山西省唯一通過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請問振東在關鍵技術研發上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又是如何引領行業轉型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
李安平:有的產業是不用搞科技的科研的,技術創新不需要的。但是,比如說你要進入大健康領域,不搞科研,不搞技術創新,你不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今天的科技是為了明天的發展,為了未來。所有涉及的領域,包括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互聯網,發展的特別快,你不搞科研怎么能行?中醫藥要發揚光大,這是民族責任,不單是你自己的企業的利潤,不單是你承擔的員工的工資、國家的稅收,更重要的,這是個民族責任,我們這一代要不去努力、傳承不好,在高科技發展的時代可能就給夭折了。第二,我們是中國第一個企業走向國際搞科研的。比如說,在美國的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這是全球最權威的,有我們的工作室;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大學有我們的實驗室。全球的很多西方人和我們中國留學生都給我們搞科研,我們憑什么不成功?所以我們的科研搞得很扎實很透徹。所以我們是這樣部署的——國內+國際。同時我的模式規劃得特別好,包括在瑞典、英國等等,我們都是和國內的科研機構或者大學的科學家共同組成,共同走出去,和國外的西方的專家組成一個委員會或者一個組。所以我認為這種模式應該在全國去推,中醫藥走向國際,必須企業走出去。
(文章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