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振東已經成立5個年頭,超額完成了93年創建“振東”時李安平制定的第一個“5年規劃”。之所以起名為振東,是因為李安平從小在山西長治一個叫“東和”的村子長大,希望通過創業改變家鄉落后的發展面貌,振興東和。
振東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慶典現場
記憶回到1993年10月1日,振東第一座加油站隆重開業,振東實業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成立之日,李安平當場宣布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大致思路是,一年打基礎,二年大動作,三年上臺階,四年成規模,五年爭一流。計劃的提出,標志著振東人從創業初期便堅信企業能做強做大的雄心。
五年計劃確定了今后五年的年度銷售目標。其中,第一年銷售額計劃突破180萬,第五年達到800萬。
根據公司的發展情況,管理層設立了第五年達到800萬的雄偉目標。這在當時大多數企業年銷售額只有幾十萬的情況下顯示出振東人的雄心壯志。振東隨后的發展速度超越了人們的想象,第五年業績超過千萬,一飛沖天。
1998年10月,應東和鄉政府的請求,振東投資200萬元,用控股的方式,將東和蔬菜集團公司收歸麾下,在原址上成立了振東農產品開發公司,劉漢平擔任總經理。這實際上是振東集團在初步發展起來以后,按照李安平提出的“多元化經營,超常規發展”的戰略思想,所做出的第一個大動作,意義深遠,也是其濃濃的思鄉情結的具體體現。
因為農開公司在東和,而東和的人在外邊跑的少,企業辦的也少,大多數人以種菜為主,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蔬菜。創辦農開公司可以解決家鄉父老賣菜難,農產品推銷難的問題,也可說是李安平為家鄉父老謀的一個發展之路。
振東農產品開發公司2001年與振東另一個公司潞維特生物有限公司合并,整合為山西振東五和食品有限公司,現更名為山西振東五和醫養堂股份有限公司?!拔搴汀奔仁菛|和、南和、西和、北和、中和五個相鄰村子的總括,又意指用五谷雜糧生產的食品可以“和五臟”(心肝脾肺腎)。
一、探索初創階段:1998年10月-2001年12月
農開公司成立后,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合適的產品。為此,1999年新年剛過,李安平便和當時的東和鄉黨委書記以及農開公司經理劉漢平遠赴青島、西安、天津等農產品深加工較發達的省、市考察。
而在此之前,員工們在經理的帶領下,利用地處東和菜市場的地理優勢,賣瓜果、蔬菜,甚至利用簡陋的設備炒瓜籽、花生出售,雖然利潤很小,但大家樂此不彼,沒有一人閑著,沒有一天閑著。
考察回來后,1999年4月,公司開始新建農產品深加工車間,共500平方米,四周綠地環繞。車間內安裝有豆制品系列的榨油機、粉碎機、擠壓膨化機、帶式干燥機、真空包裝機;還有白酒釀造分離成套設施和桔桿生化粉碎機、攪拌機、造粒機,連廠房帶設備總投資200余萬元,9月建成投產。主要有三個產品:一是豆制品系列,有牛排香干、素雞翅、素雞腸、后來注冊“青禾牌”商標;二是以高梁、玉米為原料的白酒釀造,注冊“五和春”商標,下腳料用來生產飼料;三是生產糖化桔桿飼料,注冊“糠佳”商標。同時有養豬示范場,飼養肉豬17頭。
產品生產出來后,特別是豆制品系列的產品,通過冷榨技術脫脂后,脫脂率可達12%,十分適合“三高”人群適用。為了讓群眾盡快認識這些產品的優點和好處,公司經理帶領員工深入社區實地宣傳,甚至調劑成涼菜讓群眾現場品嘗。還將產品印刷成彩頁,散發、分送。但不管采用什么辦法,銷售一直不是很好,利潤更是很低,僅一、二萬元。
李安平對當時的經營狀況很不滿意,他認為:農開的產品粗糙、低質、附加值低。這樣從2000年4月,公司開始代理五寨粉絲貼牌業務,也就是用他的貨裝咱的袋,帶商標;6月開始金星啤酒批發業務,由加工轉向經商。而原來上馬的三個系列的產品,白酒生產了半年;糖化桔桿飼料僅生產二個月就停產了;過去的產品只保留了豆制品系列的牛排香干和后來增加的免淘小米、珍珠粒(玉米圪糝)三個產品。
為了保住并能將這三個產品打造成綠色產品,2000年8月農開公司乘著縣、市為扶持地面企業而出臺的“凡涉農企業搞綠色認證,費用全免”的東風,進行了三個產品的綠色認證。同時與縣農業局簽訂了建設有機綠色原糧基地的合同,共種植玉米、谷子100畝,涉及蔭城、西火、南宋等200農戶,由縣農業局監管,要求是在種植生產過程中,必須按標準限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次年公司按高于市場價20%的價格收購綠色有機原糧4萬公斤,使這三個產品一直保留至今。
產品是企業的生命,為了搞定一個好的定型產品,2001年初,公司又根據李安平的指示,下大力氣競標省委、省政府“1311”工程中的“黑小麥深加工項目”獲得成功,與忻州、原平兩地簽訂種植黑小麥3000畝的合同,訂單收購黑小麥700多噸,并請北京食品研究會幫助開發功能食品黑小麥益智面、素容面、低糖面等品種。這三個品種也一直保留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黑小麥系列產品,2001年9月還被中國國際食品及加工、包裝展覽會評為“中國特色食品”;同年9月公司又被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評為“山西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為全省24個龍頭企業之一。這個階段雖說付出很多,其但總的來說,由于初上食品加工,不懂、沒經驗,因而效益不好,2001年底銷售也就50余萬元,利潤僅為四、五萬元。
二、整頓提高階段:2002年1月-2007年12月
五和公司(即農開公司)的利潤雖然很低,好像不很掙錢,可讓所有員工都不能理解的是,李安平的決心卻很大,堅持要大干快上,超常規發展。所以早在2000年8月他就和已經處于倒閉狀態的縣閥門廠協商,租賃了他們在縣城東南角上的廠區廠房 (現為振東科技園) ,并進行大規模改造,清除了滿院的蒿草、垃圾,還有閥門廠翻砂車間留下的大土堆,硬化了路面,路邊設計并栽植了花草樹木綠化帶;廠房內拆除了舊的設備,又按食品加工的生產要求,加裝了隔斷、粉刷了墻壁,磚地面改為水泥地面,漏雨的瓦片房頂改成彩鋼瓦。然后購進并按裝了10臺豆制品加工設備、20臺冷榨油機、1臺超微粉碎機、1臺掛面全自動包裝機、1臺顆粒粉碎包裝機。
不僅如此,在人事上也加大了力量,集團副總劉成仁開始分管五和公司的全面工作,李林高任總經理。產品方面:又增加了掛面系列,使各種規格的產品達21種。員工由原來的39人增加到100余人,其中銷售人員20名,為了打開銷路還在濟南、杭州、太原、石家莊等地設立了五和食品銷售辦事處。
李安平為什么要下這么大的代價?首先食品是人們必須的消費品,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衛生、安全、口感、營養、便捷,特別是對雜糧都會有更高更多的需求,所以這是一個前景看好的產業;另外,山西是全國小雜糧基地,是國際雜糧老大,更是山西的第三資源,在資源占有上五和做為山西的一個企業得天獨厚;在雜糧的制作上,更是有許多傳統的方法可供借鑒,有近水樓臺之優。而對于振東集團來說必須多元發展,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那么選什么產業合適呢?當然要選有前途、有資源、有優勢的產業,而這個產業就是食品加工,因此他的決心很大。2002年5月新廠設備剛剛調試結束,五和公司就從東和遷入新址。
2004年12月,五和食品第一次走出國門,走向歐洲市場
而這時的東和菜市場已經發展成全縣最大的蔬菜和農產品批發市場,這時候農開遷走,總裁也不擔心農民賣菜難了,不久,公司又拆除了原閥門廠留下的舊辦公樓,在原址上蓋起了新的二層綜合辦公樓,連車間改造帶新增設備總投資1000余萬元。這一年8月12日省長劉振華和澳大利亞外商分別蒞臨公司進行參觀考察。
可是銷售情況仍然不太好,而費用卻很高,賣出的貨款甚至不夠費用開支;生產上,隨著設備的增加,產量是上來了,但由于設備不配套,特別是沒有烘干設備,又造成一部分產品發霉變質、積壓嚴重。所以2002年冬天,開始停產整頓,進行產品升級改造,實行精細加工,細化生產工序;要求不同規格的產品必須有不同規格的包裝。在產品方面生產出新品種:麻辣雞翅;還代理生產了“紀蘭”牌核桃露和“糠寶”胡蘿卜飲料;同時貼牌銷售蔥、姜、蒜調味品。圍繞產品質量在2004年6月省委書記田成平視察公司后不久,就申請并一次性通過了國際食品質量安全體系(HACCD)認證。
在管理上,取消日工資制,對車間員工實行績效掛溝,制定了生產定額指標,按噸產量進行考核。銷售上,以前是銷售人員滿天飛,比如同一個商場超市,張三去過了,可能李四也要去跑一趟。既重復,效果也不好。經過整頓,這種分散型的銷售方法改為定位型,也就是對銷售人員的區域進行定位??偛锰貏e提出“沿途銷售”法,也就是說“長陵路”固定一個人,“太長路”又固定一個人,避免了重復。另外在銷售戰略上實行先本地后外地,先農村后城市,穩定一方銷售以后,再逐步幅射周邊省、市。
對銷售人員的業績考核一改過去的固定工資為“低薪+銷售提成”。從而調動了大家的工作積極性,銷售市場很快由本地擴張到天津、上海、太原、河北、河南等地。其中,豆制品系列的產品還漂洋過海打入了澳大利亞市場,為企業收回第一筆外匯。2004年當年完成銷售600萬元。
五和食品在太原參加展銷會
進入2005年,為了進一步提高產量,又購置粉皮機一臺,丸子機和炒玉米機各一臺,9月公司遷入新的辦公樓。2006年3月五和食品首次亮相全國成都糖酒會,6月便打入京津塘超市和內蒙、重慶等地。11月份當月銷售突破百萬元大關。2007年7月新建烘干房竣工,隨即安裝烘干機,使產品質量有了進一步保證。銷售更是一路高歌,工人倒三班,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自2005年以來,連續三年完成銷售960萬元以上。
三、跨越發展階段:2008年1月至今
進入2008年,圍繞李安平“要繼續加大銷售力度”的指示精神,公司在集團副總兼總經理劉成仁和金小珠副總經理的具體領導下,進一步細化銷售網絡,首先是在全市13個縣區,170多個鄉鎮建立了300多個銷售網點,平均每鄉(鎮)2個,銷售聯系人員近400人;同時努力拓展省外市場,又打開了湖南、甘肅兩個省份,使省外銷售達7個省區。
銷售拉動生產,隨著銷售額的不斷攀升,提高生產能力勢在必行,于是同年6月,公司增加成型機四臺,烘干機一臺,實現了產品分類烘干,使豆制品產能成倍增長。全年銷售也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1500萬元。
此后兩年,公司又在增加新品種和提高產品質量上做開了文章,先后增加了醬油、莜面、蘇打水等貼牌產品(用別人的牌子裝自己的貨),由此增加銷售200萬元;2009年又制作并安裝了苦蕎茶生產設備,并于2010年一次性通過縣、市發改局專家論證評估后投入生產。
這一年還對粉制品車間進行了技術改造,進一步改進粉制品生產工藝和配方,使粉制品系列的粉皮、拉皮等產品口感更好、配方更合理,營養更豐富。五和小米也在這一年被國家有機認證中心認證,獲得“有機小米”證書,五和健康食品六大系列共46個品種,一次性通過了國家技術監督局OS認證專家的現場認證。
2011年,新任經理關灝上任,他的拿手好戲是增加了特色禮品系列產品,主要有:苦蕎茶、蜂蜜、雜糧、富硒面、金益元、金益康飲料、益氣養元功能食品等7個過節禮盒產品。上市后大受歡迎,當年增加銷售3300萬元,使五和年銷售總額上升到4800萬元,比上年翻了一翻半,受到了集團總部的表彰獎勵。同年五和養生堂開始在市區發布宣傳廣告宣布成立,9月被縣工商局評為“安全食品示范點”。
2011年8月,投資1.06億元的五和功能食品項目工程正式啟動擴建工程包括,建造辦公大樓、生產車間自動化改造和污水處理中心。
2012年底,擴建立體工程項目幾乎全部完成。其后進行了內部裝修和設備安裝調試,滿足了功能食療性(粥、湯、糊、茶)等多個產品的全部生產要求。擴建后,五和食品公司成立了功能食品事業部、保健品事業部、藥茶事業部、網絡事業部和連鎖事業部。在銷售方面還新增了省城太原、河北石家莊兩大辦事處,基地建設也隨著生產銷售而擴大。
2013年,振東把“以中藥材種植為基礎,以制藥為龍頭,以五和、康護為兩翼”的健康產業作為百年振東的發展戰略。
之后的10年,振東五和健康食品公司按照李安平的規劃和暢想,一路高歌猛進,成為集團發展的明星公司?,F如今,“振東五和醫養堂”作為振東健康產業集團控股子公司,已形成了以北京為研發、營銷中心,山西為種植、生產基地,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產品覆蓋特醫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養生藥茶、植物蛋白肉五大醫養板塊,擁有安神助眠、清肝明目、清降四高等12大功能體系產品,主要生產五系列、功能飲、固體劑、藥茶系列及雜糧系列等184款產品,目前,產品銷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
功能飲系列車間全自動灌封生產線,配制液從儲液器流向灌裝泵,由灌針打入玻璃瓶中,由軌道分流至旋蓋系統
五和醫養堂秉承“五和醫養,藥食同源”理念,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養生文化和“藥食同源”文化,傾心研究人與營養、營養與健康的關系,不僅制造健康食品,而且創新健康文化,打造全國功能食品第一的健康“醫養”品牌,朝著“三年內實現上市”的目標奮力奔跑。
1998年,振東已經成立5個年頭,超額完成了93年創建“振東”時李安平制定的第一個“5年規劃”。之所以起名為振東,是因為李安平從小在山西長治一個叫“東和”的村子長大,希望通過創業改變家鄉落后的發展面貌,振興東和。
振東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慶典現場
記憶回到1993年10月1日,振東第一座加油站隆重開業,振東實業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成立之日,李安平當場宣布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大致思路是,一年打基礎,二年大動作,三年上臺階,四年成規模,五年爭一流。計劃的提出,標志著振東人從創業初期便堅信企業能做強做大的雄心。
五年計劃確定了今后五年的年度銷售目標。其中,第一年銷售額計劃突破180萬,第五年達到800萬。
根據公司的發展情況,管理層設立了第五年達到800萬的雄偉目標。這在當時大多數企業年銷售額只有幾十萬的情況下顯示出振東人的雄心壯志。振東隨后的發展速度超越了人們的想象,第五年業績超過千萬,一飛沖天。
1998年10月,應東和鄉政府的請求,振東投資200萬元,用控股的方式,將東和蔬菜集團公司收歸麾下,在原址上成立了振東農產品開發公司,劉漢平擔任總經理。這實際上是振東集團在初步發展起來以后,按照李安平提出的“多元化經營,超常規發展”的戰略思想,所做出的第一個大動作,意義深遠,也是其濃濃的思鄉情結的具體體現。
因為農開公司在東和,而東和的人在外邊跑的少,企業辦的也少,大多數人以種菜為主,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蔬菜。創辦農開公司可以解決家鄉父老賣菜難,農產品推銷難的問題,也可說是李安平為家鄉父老謀的一個發展之路。
振東農產品開發公司2001年與振東另一個公司潞維特生物有限公司合并,整合為山西振東五和食品有限公司,現更名為山西振東五和醫養堂股份有限公司?!拔搴汀奔仁菛|和、南和、西和、北和、中和五個相鄰村子的總括,又意指用五谷雜糧生產的食品可以“和五臟”(心肝脾肺腎)。
一、探索初創階段:1998年10月-2001年12月
農開公司成立后,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合適的產品。為此,1999年新年剛過,李安平便和當時的東和鄉黨委書記以及農開公司經理劉漢平遠赴青島、西安、天津等農產品深加工較發達的省、市考察。
而在此之前,員工們在經理的帶領下,利用地處東和菜市場的地理優勢,賣瓜果、蔬菜,甚至利用簡陋的設備炒瓜籽、花生出售,雖然利潤很小,但大家樂此不彼,沒有一人閑著,沒有一天閑著。
考察回來后,1999年4月,公司開始新建農產品深加工車間,共500平方米,四周綠地環繞。車間內安裝有豆制品系列的榨油機、粉碎機、擠壓膨化機、帶式干燥機、真空包裝機;還有白酒釀造分離成套設施和桔桿生化粉碎機、攪拌機、造粒機,連廠房帶設備總投資200余萬元,9月建成投產。主要有三個產品:一是豆制品系列,有牛排香干、素雞翅、素雞腸、后來注冊“青禾牌”商標;二是以高梁、玉米為原料的白酒釀造,注冊“五和春”商標,下腳料用來生產飼料;三是生產糖化桔桿飼料,注冊“糠佳”商標。同時有養豬示范場,飼養肉豬17頭。
產品生產出來后,特別是豆制品系列的產品,通過冷榨技術脫脂后,脫脂率可達12%,十分適合“三高”人群適用。為了讓群眾盡快認識這些產品的優點和好處,公司經理帶領員工深入社區實地宣傳,甚至調劑成涼菜讓群眾現場品嘗。還將產品印刷成彩頁,散發、分送。但不管采用什么辦法,銷售一直不是很好,利潤更是很低,僅一、二萬元。
李安平對當時的經營狀況很不滿意,他認為:農開的產品粗糙、低質、附加值低。這樣從2000年4月,公司開始代理五寨粉絲貼牌業務,也就是用他的貨裝咱的袋,帶商標;6月開始金星啤酒批發業務,由加工轉向經商。而原來上馬的三個系列的產品,白酒生產了半年;糖化桔桿飼料僅生產二個月就停產了;過去的產品只保留了豆制品系列的牛排香干和后來增加的免淘小米、珍珠粒(玉米圪糝)三個產品。
為了保住并能將這三個產品打造成綠色產品,2000年8月農開公司乘著縣、市為扶持地面企業而出臺的“凡涉農企業搞綠色認證,費用全免”的東風,進行了三個產品的綠色認證。同時與縣農業局簽訂了建設有機綠色原糧基地的合同,共種植玉米、谷子100畝,涉及蔭城、西火、南宋等200農戶,由縣農業局監管,要求是在種植生產過程中,必須按標準限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次年公司按高于市場價20%的價格收購綠色有機原糧4萬公斤,使這三個產品一直保留至今。
產品是企業的生命,為了搞定一個好的定型產品,2001年初,公司又根據李安平的指示,下大力氣競標省委、省政府“1311”工程中的“黑小麥深加工項目”獲得成功,與忻州、原平兩地簽訂種植黑小麥3000畝的合同,訂單收購黑小麥700多噸,并請北京食品研究會幫助開發功能食品黑小麥益智面、素容面、低糖面等品種。這三個品種也一直保留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黑小麥系列產品,2001年9月還被中國國際食品及加工、包裝展覽會評為“中國特色食品”;同年9月公司又被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評為“山西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為全省24個龍頭企業之一。這個階段雖說付出很多,其但總的來說,由于初上食品加工,不懂、沒經驗,因而效益不好,2001年底銷售也就50余萬元,利潤僅為四、五萬元。
二、整頓提高階段:2002年1月-2007年12月
五和公司(即農開公司)的利潤雖然很低,好像不很掙錢,可讓所有員工都不能理解的是,李安平的決心卻很大,堅持要大干快上,超常規發展。所以早在2000年8月他就和已經處于倒閉狀態的縣閥門廠協商,租賃了他們在縣城東南角上的廠區廠房 (現為振東科技園) ,并進行大規模改造,清除了滿院的蒿草、垃圾,還有閥門廠翻砂車間留下的大土堆,硬化了路面,路邊設計并栽植了花草樹木綠化帶;廠房內拆除了舊的設備,又按食品加工的生產要求,加裝了隔斷、粉刷了墻壁,磚地面改為水泥地面,漏雨的瓦片房頂改成彩鋼瓦。然后購進并按裝了10臺豆制品加工設備、20臺冷榨油機、1臺超微粉碎機、1臺掛面全自動包裝機、1臺顆粒粉碎包裝機。
不僅如此,在人事上也加大了力量,集團副總劉成仁開始分管五和公司的全面工作,李林高任總經理。產品方面:又增加了掛面系列,使各種規格的產品達21種。員工由原來的39人增加到100余人,其中銷售人員20名,為了打開銷路還在濟南、杭州、太原、石家莊等地設立了五和食品銷售辦事處。
李安平為什么要下這么大的代價?首先食品是人們必須的消費品,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衛生、安全、口感、營養、便捷,特別是對雜糧都會有更高更多的需求,所以這是一個前景看好的產業;另外,山西是全國小雜糧基地,是國際雜糧老大,更是山西的第三資源,在資源占有上五和做為山西的一個企業得天獨厚;在雜糧的制作上,更是有許多傳統的方法可供借鑒,有近水樓臺之優。而對于振東集團來說必須多元發展,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那么選什么產業合適呢?當然要選有前途、有資源、有優勢的產業,而這個產業就是食品加工,因此他的決心很大。2002年5月新廠設備剛剛調試結束,五和公司就從東和遷入新址。
2004年12月,五和食品第一次走出國門,走向歐洲市場
而這時的東和菜市場已經發展成全縣最大的蔬菜和農產品批發市場,這時候農開遷走,總裁也不擔心農民賣菜難了,不久,公司又拆除了原閥門廠留下的舊辦公樓,在原址上蓋起了新的二層綜合辦公樓,連車間改造帶新增設備總投資1000余萬元。這一年8月12日省長劉振華和澳大利亞外商分別蒞臨公司進行參觀考察。
可是銷售情況仍然不太好,而費用卻很高,賣出的貨款甚至不夠費用開支;生產上,隨著設備的增加,產量是上來了,但由于設備不配套,特別是沒有烘干設備,又造成一部分產品發霉變質、積壓嚴重。所以2002年冬天,開始停產整頓,進行產品升級改造,實行精細加工,細化生產工序;要求不同規格的產品必須有不同規格的包裝。在產品方面生產出新品種:麻辣雞翅;還代理生產了“紀蘭”牌核桃露和“糠寶”胡蘿卜飲料;同時貼牌銷售蔥、姜、蒜調味品。圍繞產品質量在2004年6月省委書記田成平視察公司后不久,就申請并一次性通過了國際食品質量安全體系(HACCD)認證。
在管理上,取消日工資制,對車間員工實行績效掛溝,制定了生產定額指標,按噸產量進行考核。銷售上,以前是銷售人員滿天飛,比如同一個商場超市,張三去過了,可能李四也要去跑一趟。既重復,效果也不好。經過整頓,這種分散型的銷售方法改為定位型,也就是對銷售人員的區域進行定位??偛锰貏e提出“沿途銷售”法,也就是說“長陵路”固定一個人,“太長路”又固定一個人,避免了重復。另外在銷售戰略上實行先本地后外地,先農村后城市,穩定一方銷售以后,再逐步幅射周邊省、市。
對銷售人員的業績考核一改過去的固定工資為“低薪+銷售提成”。從而調動了大家的工作積極性,銷售市場很快由本地擴張到天津、上海、太原、河北、河南等地。其中,豆制品系列的產品還漂洋過海打入了澳大利亞市場,為企業收回第一筆外匯。2004年當年完成銷售600萬元。
五和食品在太原參加展銷會
進入2005年,為了進一步提高產量,又購置粉皮機一臺,丸子機和炒玉米機各一臺,9月公司遷入新的辦公樓。2006年3月五和食品首次亮相全國成都糖酒會,6月便打入京津塘超市和內蒙、重慶等地。11月份當月銷售突破百萬元大關。2007年7月新建烘干房竣工,隨即安裝烘干機,使產品質量有了進一步保證。銷售更是一路高歌,工人倒三班,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自2005年以來,連續三年完成銷售960萬元以上。
三、跨越發展階段:2008年1月至今
進入2008年,圍繞李安平“要繼續加大銷售力度”的指示精神,公司在集團副總兼總經理劉成仁和金小珠副總經理的具體領導下,進一步細化銷售網絡,首先是在全市13個縣區,170多個鄉鎮建立了300多個銷售網點,平均每鄉(鎮)2個,銷售聯系人員近400人;同時努力拓展省外市場,又打開了湖南、甘肅兩個省份,使省外銷售達7個省區。
銷售拉動生產,隨著銷售額的不斷攀升,提高生產能力勢在必行,于是同年6月,公司增加成型機四臺,烘干機一臺,實現了產品分類烘干,使豆制品產能成倍增長。全年銷售也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1500萬元。
此后兩年,公司又在增加新品種和提高產品質量上做開了文章,先后增加了醬油、莜面、蘇打水等貼牌產品(用別人的牌子裝自己的貨),由此增加銷售200萬元;2009年又制作并安裝了苦蕎茶生產設備,并于2010年一次性通過縣、市發改局專家論證評估后投入生產。
這一年還對粉制品車間進行了技術改造,進一步改進粉制品生產工藝和配方,使粉制品系列的粉皮、拉皮等產品口感更好、配方更合理,營養更豐富。五和小米也在這一年被國家有機認證中心認證,獲得“有機小米”證書,五和健康食品六大系列共46個品種,一次性通過了國家技術監督局OS認證專家的現場認證。
2011年,新任經理關灝上任,他的拿手好戲是增加了特色禮品系列產品,主要有:苦蕎茶、蜂蜜、雜糧、富硒面、金益元、金益康飲料、益氣養元功能食品等7個過節禮盒產品。上市后大受歡迎,當年增加銷售3300萬元,使五和年銷售總額上升到4800萬元,比上年翻了一翻半,受到了集團總部的表彰獎勵。同年五和養生堂開始在市區發布宣傳廣告宣布成立,9月被縣工商局評為“安全食品示范點”。
2011年8月,投資1.06億元的五和功能食品項目工程正式啟動擴建工程包括,建造辦公大樓、生產車間自動化改造和污水處理中心。
2012年底,擴建立體工程項目幾乎全部完成。其后進行了內部裝修和設備安裝調試,滿足了功能食療性(粥、湯、糊、茶)等多個產品的全部生產要求。擴建后,五和食品公司成立了功能食品事業部、保健品事業部、藥茶事業部、網絡事業部和連鎖事業部。在銷售方面還新增了省城太原、河北石家莊兩大辦事處,基地建設也隨著生產銷售而擴大。
2013年,振東把“以中藥材種植為基礎,以制藥為龍頭,以五和、康護為兩翼”的健康產業作為百年振東的發展戰略。
之后的10年,振東五和健康食品公司按照李安平的規劃和暢想,一路高歌猛進,成為集團發展的明星公司?,F如今,“振東五和醫養堂”作為振東健康產業集團控股子公司,已形成了以北京為研發、營銷中心,山西為種植、生產基地,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產品覆蓋特醫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養生藥茶、植物蛋白肉五大醫養板塊,擁有安神助眠、清肝明目、清降四高等12大功能體系產品,主要生產五系列、功能飲、固體劑、藥茶系列及雜糧系列等184款產品,目前,產品銷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
功能飲系列車間全自動灌封生產線,配制液從儲液器流向灌裝泵,由灌針打入玻璃瓶中,由軌道分流至旋蓋系統
五和醫養堂秉承“五和醫養,藥食同源”理念,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養生文化和“藥食同源”文化,傾心研究人與營養、營養與健康的關系,不僅制造健康食品,而且創新健康文化,打造全國功能食品第一的健康“醫養”品牌,朝著“三年內實現上市”的目標奮力奔跑。